“只有种过地的人,才能深刻体会泥土的珍贵。城里人或许会用‘土气’来轻视农村人,但在农村,土就是他们的根。”
——《乡土中国》费孝通
在现今社会,提及农村,一些人仍喜欢用“土气”来形容其不够时尚。但在头条小组,有一个特别的团体——【三农小分队】,汇聚了10009位三农观察员,他们将“土”视为生命的根基。
60后出生的山东农村人@阿兮随笔,是这个团体的领导者。她曾是棉检师,退休后转型为内容创作者,将视线从棉花转向了文字。
从农业论坛【191农资人论坛】的坛主到头条小组【三农小分队】的组长,她带领众多农民利用互联网,踏上了内容创作的道路。
然而,在创作道路上,他们不仅要面对创作技巧的挑战,还要应对来自城里人对农村“土气”的偏见。
“许多城里人并不了解农村,因此产生了许多误解。我想通过内容展现乡村之美,搭建起沟通的桥梁,让农村和城市能够相互理解和靠近。”
阿兮随笔希望通过内容让城里人更懂乡村,这不仅是她作为内容创作者的定位,也是【三农小分队】成立后的目标。
Q1:您认为通过小组的方式,如何做才能够让城里人更懂乡村呢?
阿兮随笔:我创建的板块,都富有深意。
例如,农情农事板块专注于异常天气的预报,突发的台风、水灾、病虫害等农情速递,还有农产品价格的行情速递。
我希望各地的农人能通过这个板块共享农情资源,相互支持。同时,通过这个平台,让关注农民的城里人,了解农民的辛苦和不易。
农科学堂这个版块,我希望它能与城里人产生共鸣,发动一线的三农创作者分享有高清图谱的动植物科普,让城里的孩子们通过图谱来认识农村。
现在许多孩子五谷不分,我想通过农科学堂,让孩子认识五谷,知道他们吃的粮食、蔬菜和水果是怎么生长的。
Q2:为什么会发起#每个村都有一个“二舅”这个话题呢?你认为“二舅”是一个怎样的人?
阿兮随笔:在“二舅”视频火爆全网的时候,我对三农小分队伙伴说:“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在于聚焦了更多人把目光投向农村,投向许许多多类似于二舅的底层老农民,我们去写出我们身边熟悉的那个二舅就好。”
在我看来,“二舅”不是一个具体的人,而是许多老农民的缩影,他们默默而坚定地生活着、传承着,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。
这里是农村人的家园,也是城里人的窗口。
“加入三农小分队的农友们,都把这里当做一个家。”
在这个大家庭中,农友们分享着乡村生活和务农日常,对于任何人的咨询,都会有热心的农友在评论区解答。
Q3:您觉得小组成立后,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?
阿兮随笔:农友们都把这里当做一个家园,积极参与小组话题活动,也理解我对版块设置的意图,去进行相关创作,特别开心。
现在经常会有城里人来三农小分队咨询种植问题,花花草草出现问题,也拍图求助,都有有经验的农民或者农技人员给予认真答复。
Q4:组内帖子中,令你印象非常深刻的发帖,是什么样的帖子呢?
阿兮随笔:有人问了一个关于大葱的问题,说大葱出了什么病害,发图请求大家帮助。我也艾特了一些三农小分队专家级的农艺师,给他一个精准的解答。
“加精华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方式。对于零基础的新人来说,他们能鼓起勇气下场发出首帖,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点赞的事情。”
Q5:你是如何引导和维护小组内的讨论氛围的?
阿兮随笔:我通常通过评论引导新组员了解基础规则,学会带话题创作并养成习惯。通过话题引导创作方向,凝聚起小组的团队力量,让大家有归属感。
Q6:你认为什么样的内容是有价值的内容,可以给予加精华?
阿兮随笔:三农小分队的底线是原创,每篇内容我都会进行甄别。原创的内容,哪怕有些稚嫩,只要是他自己写的,我也会有加精的鼓励。
另外,具有增量信息内容,比如农科学堂板块,许多带图咨询的提问虽然简单,但评论里有大量的有价值的互动,这种我都会加精华保存。
Q7:你有什么想对你的组员说的话吗?
阿兮随笔:三农小分队,不是我个人的,而是所有三农小分队成员的,是你们成就了自己,也成就了三农小分队。
乡村、农民与土地,构成了【三农小分队】的底色。这抹色彩让“土”这个字,重新焕发了最原始的生命力,它不再是形容乡村的贬义词。
农民们在这里分享那些看似“有点土”但又很重要的事,而城里人则在组里,看见了更大的世界。
在头条这片内容的大海,他们彼此共生。最终在小组,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。
标题建议: 《土气与生机:探索三农小分队的乡村魅力》
这个标题强调了农村和农民的独特魅力,同时突出了三农小分队在展现和连接城乡之间的桥梁作用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广州钰曦广告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组长有话说VOL.16|在头条小组,有10000人每天关注“有点土”的事 》